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學習英文應有的治學態度

這是一篇有關研究英文和治學態度的文章,希望學英文的人能細心研讀。今年書展,C博士又和牛樽合作,出版了一本新書。這本書是談論有關發音的,前二天在名報連載了其中一篇文章,現將其中一段擇錄如下:
『要去洗手間時,香港人喜歡說去toilet。常見的讀法是把其中的-let說得像單字的let,即/let/。這符合粤語的音韻體系,但說英語時也說*TOI + let,便不夠地道了。
英文單字中以-et結尾,並且是非重讀(unstressed)時,-et要讀作/ɪt/。由此可見toilet的正確讀音是/ˈtɔɪlɪt/。把-et結尾的字中-et部份通通誤讀成*/et/的現象頗為常見,想想身邊的人怎樣讀下列各字的尾音節。
asset, bucket, cricket, Janet, market, planet, pocket, supermarket, ticket
C博士之後在其FB又補充說:
BTW, "asset" has 2 pronunciations.  It's OK to pronounce the second syllable as/-et/.  But not all the others, as far as RP is concerned.*
*註:這句英文其實是有問題的,你能看出來嗎?

在中、港、台三地,我不知道大陸和台灣的學生看了上文之後會怎樣想,但我卻十分肯定香港的老師和學生看了會說:「原來是這樣,又學了一樣有用的知識,這個教授真好,我要將他教的東西廣傳開去。」香港人的習性就是名牌講什麼,他們也會照單全收,絶不思考,絶不查證,所以才有今天的亂像。

但若然我告訴你,這位博士上面所說的絶大部份都是錯的,你會有些什麼反應呢?我可以想像一般香港人的反應是對我的說法嗤之以鼻。他們會說你以為自己是什麼東西,你這是不抵得別人,在中傷這位博士。當然,若果批評的人是劉家傑,情況又另作別論。沒辦法,誰叫你沒名氣!

那我現在慢慢分析給你聽,然後你再下結論也不遲。首先,有誰知道C博士是用那本字典的?我可以告訴你,我知!我不用屈指一算,也不用請私家偵探,我只看上面他的引文,我就可以推斷出C博士是用朗文字典的,而且他用的一定是LDOCE6或現在的網上版。另外,他下筆時也沒有查過asset的發音,他是全憑自己臆想出來的。

一個一個的說吧,先說最簡單的asset。其實C博士上面所列舉的一大堆字,並不是全都一樣的。我手頭上沒有JC WellsPronunciation Dictionary,所以我的說法主要是依據六大學習型字典。就asset這字,所有字典都只給一個發音,就是/ˈæset/。但C博士竟然說有二個發音,他不會以為asset可以讀成 /ˈæsɪt/   吧?

跟著我們來看看toilet這字。為什麼我知道C博士是用LDOCE6,而且完全沒有看過其它字典?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六大學習型字典中,只有朗文是給了/ˈtɔɪlɪt/這個發音,而其它五本字典的發音都是/ˈtɔɪlət/。不過,有一點我相信連C博士自己都不知道,原來在LDOCE3 -5版中,toilet這個字是/ˈtɔɪlɪt//ˈtɔɪlət/二個發音都可以接受的。只是不知因何原因,到了第六版時第二個注音被删去了。這改動我相信跟其Pronunciation EditorDinah Jackson無關。因為在籌備第六版時,LDOCE的編輯團隊已經解散,相信這是由新的一、二個lexicographers接手的結果。

跟著我們來看看其它相關的字如ticketmarket等又怎樣。無疑,如果你看五大英國學習型字典,它們的確是給予 /ˈtɪkɪt//ˈmɑːkɪt/這些發音。這時,很多香港學生,甚或是香港人,都會認為其實C博士也不能算錯,我們不能太過苛求。但大猩猩不是香港的學生,不是你說是便是的人。我再看美式字典MWALD,它給了這個發音 /ˈmɑːrkət/這跟英式字典又有所不同。

而更重要的是以現今的科技,我們其實是可以上網聽字典是如何發音的。照道理,雖然-ket這個語尾是一個unstressed syllable,但如果發音真的是/kɪt/話,我們應該仍是可以清楚分辨到的。然而,在我聽了所有的字典發音數次之後,我感覺它們不是在說/kɪt//ket/他們是在說介乎二者之間的/kət/由於英文通常都讀得很快很輕,很多時你根本是無從分辨的。下面的連結是來自Cobuild的,你可以清楚聽到該女仕的發音是/kət/甚或是更像/ket/
其實這時,我已肯定C博士的說法並不正確,但為了求真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又特意寫了一個電郵給我英國的學者朋友,問問他的看法和當地真實的用法是怎樣的。

我的朋友回了一封很長的電郵給我,大意是這樣的:
「很有趣你提到bucket這個字,這令我想起每次在倫敦坐地鐵時聽到錄音說ticket hall level,我都會笑了出來。/kɪt/這發音不能算錯,但這是很舊式的發音,像英女皇1950s時的發音,也稱作Advanced RP,屬於當時上流社會的英式發音。 John Wells的發音字典另外也給了/kət/這個variant,較流行於蘇格蘭和美國。其實現今語音學的44phonemes很多時並不能充份地告訴你應如何發音,特別是當某些字母走在一起時,產生了變音,這時單看音標便容易被誤導了。這些unstressed second vowel在這時候便會產生一種新的特質,音調便很近乎schwa音。由於字典的編纂者也認為現今很多英語學習者未必能看得明phonetic transcription,所以從電腦的語音系統聽真人發聲在某程度上也可彌補這不足。
* 註:一個很好的變音例子便是s + t ---> s + d,例如student發音像sdudentstorysdory。別少看這個,在這方面,連劉家傑都錯了,所以當他讀st-這類字時便顯得怪怪的。

我來解釋一下英國專家的說法。在英國,/ɪt/這個發音屬於舊式的RP,只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家才會這樣說,現在一般的英國人都會說/ət/。這情況就好像之前我說過的subject這字,儘管一些字典的音標仍是 /ˈsʌbdʒɪkt/,但很多英國人已將這字讀成/ˈsʌbdʒekt/。語言是在不斷轉變的,昨天還在用的英文,今天可能已被淘汰。例如,Monday這字在以往是可以讀成/ˈmʌndi/,但今天已較少聽到,雖然OALD仍可找到它的蹤影,而劉家傑在《英語一分鐘》也提過這情況。

C博士這篇文章若果放在1970s,勉強還可以接受,但放在2019年的今天,只會惹人發笑。為什麼一個教了四十年英文的博士仍會經常犯這些低級錯誤?例如native-speaking people,沒有permissible這字等等。原因其實很簡單,除了他自己本身水平低之外,其人肯定做事非常粗疏,絶少查證資料,才會常常醜態百出。我自己今天寫這篇三千字文章,不計預備的時間,單單下筆便寫了超過八小時,而且是完全沒有金錢回報的。

或者我再作一點補充吧。其實是否英式字典音標必定是/ɪt/,而美式一定是/ət/呢? 這又並不盡然,所以我們只能逐個字看。例如,上面提到toilet這個字是/ət/,但若你看Dictionary.com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的音標,它是/ɪt/,但真人發聲卻仍是/ət/,而且這個/ət/還讀得相當清楚,肯定不是/ɪt/。所以我們學英文應該因時際宜,不能死讀書,像C博士的水平以為任何事都可一概而論實在是不夠資格教英文。

說到這裏,我又想起一件我以前提過的事。我在港大一年級上英文導修班時,我的tutor是現今港大教育學院的一名教授。三十年過去了,人家現在是大教授,而我則是一個失業人仕。但我可以很自豪並負責任的告訴你,我的實戰英文知識絶不會比現今任何香港一間大學的英文系教授差。我記得三十年前我在上tutorial時問了這位女仕下面這條問題,當時她答不上來:
「我們看字典的音標有每個字的發音,但同時聽老外說話時他們的發音很多時又跟字典的不一樣。那我們應該以那一個為依歸呢?」
今天,若你細心閱讀我這篇文章,你當可找到答案。

最後,我想提出一個觀點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今天的香港,有很多人出來教所謂的英語發音以吸引眼球,如蕭叔叔和C博士等人便是。問題是,他們教的發音無非是執著一些廣東話口音來大做文章。舉個例子,就拿上面提到的toilet來說說吧。由於受到廣東話語音的影響,香港人很多時都喜歡將英文字的大部份音節附以重音,例如INFORMATion便是,又例如C博士提到的TOI + LET也是。但這些其實是accent因素使然,而說英文時廣東口音特別重的人通常都是一些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人,因此這類所謂發音錯誤實在沒有什麼討論價值,所以你見我從來也不就這方面發表文章。

反,一些實在值得探討的發音問題,這些人因為限於修為見識,也無從談起。例如我昨天在FB的不公開群組裏提到gross這個字,90%的香港人會將其讀成/ɡrɒs/諧音cross,但其實它的真正讀音是 /ɡrəʊs/,諧goes,不過你卻從來不會見到有人說這個。又例如,你問問香港的英文老師下面這三個字應該怎樣讀:
analyze    /ˈænəlaɪz/
analyst     /ˈænəlɪst/
analysis    /əˈnæləsɪs/
留意,第一和第二個字的第一個音節都是/æn/,而第三個字的第一個音節卻是schwa,但很多人都以為三個字的第一個音節都是一樣的。其它的如anotheroccasionnextenjoy等字以前說過就不贅了。我認為說英文有口音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如日本人和新加坡人也有其口音。情況就如你在一條大路上行走,因為某些緣故,你有時踏在邊線上,這是可原諒的。但你如果突然轉了方向,本應是向北走的,你卻突然改了向東或向西,那便要適時糾正了,這是我的教學宗旨。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香港的真正問題是什麼?


據說,因為今個夏天的政治動亂,香港的遊客量大跌五成,導致有很多酒店要求員工放無薪假期。不過,我卻認為這是今次動亂所帶來的唯一正面消息(不計政府派糖)!

我知我這樣說,從事旅遊業的人一定鬧爆我,但如果我問你,你知道為什麼現在香港的物價那麼貴嗎?如果我又再問一般市民,你知道香港一年有多少遊客嗎?我來話你知,根據香港旅發局的統計,2018年香港的遊客總數是65,147,555,而其中有51,038,230人為大陸人。換一個角度看,即是說以香港七百五十萬(2018年計)的人口,平均每星期便有一百萬的大陸同胞來港和我們一起生活,試問這個小島能容納八百五十萬人嗎?政府和旅遊業的人當然說可以。

但別忘記,人家去旅行通常是買紀念品,但我們的大陸同胞來香港卻是買日用品。讀過初級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中四的經濟學課本中有教一樣東西叫需求定律,即是當需求數量愈多時,貨品的價格便會愈來愈高,試問在這情況下香港的物價又焉能不高呢?可惜香港政府的高官都是讀屎片的。

那我們又試試跟別的國家比較一下,一年六千五百萬的遊客量是否過高,我認為這要視乎當地的面積和人口。就拿附近差不多大小的新加坡來說吧,它的人口在2018年約有五百八十萬,而面積大約是香港的60%,但它的遊客量在2018年卻只有約一千九百萬人次,是香港的30%還不到。若用這個人口和面積按比例計算,香港每年的旅客應該不超過二千五百萬才合理。因為同樣道理,你給新加坡每年五千萬的遊客,它也吃不消!

可惜,若果香港的遊客真是每年大減四千萬至二千五百萬,從事旅遊業的那批人不將香港拆了才怪。但他們顯然忘記了在十多年前的一個春天,一個廣州教授來香港飲喜酒,然後導致了舉世知名的沙士事件,那時香港的大陸自由行人數才只有每年六百多萬。之後,無能的香港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便加大自由行的限額,一千萬,二千萬,三千萬,四千萬,這是何其厚利的無本生意啊!甚麼也不用做便可以有驚人的經濟增長,只是苦了香港的升斗市民。現在外出去茶餐廳吃個晚飯動輒也要五、六十元,而且還超難食。

其實政府和市民有沒有細心想過,香港每年要放六千五百萬遊客來港,商戶才可以有盈利維持下去,那是不是表示香港的經營成本太高呢?例如高昂的租金。那新加坡的遊客不及香港的三份之一,為什麼別人又可以生存到呢?所以香港政府要做的不是無限量的放大陸遊客來香港,而是要壓抑超高的商鋪租金,想想一間旺區商鋪一個月動輒要幾百萬租金,實在是荒天下之大謬。我們實在不應該豢養一批對社會毫無貢獻的大業主,而損害小市民的利益。

當然,現在你要將遊客減至二千五百萬已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事實上,莫講話二千五百萬,就是減至五千萬,旅遊業的人也不會放過你。沒辦法,這是既得利益,易升難跌。就像樓價一樣,升了上去,你要它跌回正常水平,反對的人肯定比今次夏天的政治事件的示威者還要多。

大約在幾年前香港有位財爺參選特首,很多香港人寄望他能為香港帶來民主而支持他參選。問題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此人的智慧和能力?記得他在任時有人要求他派糖舒解民困,但他斷然拒絕,理由是這樣做會加劇通脹。由這答案便可知此人毫無學識,能力平庸。什麼是通貨膨脹(Inflation)?經濟學界公認的答案是「持續的價格上升」。一次過的派錢並不會引致持續的價格上升,但自由行的旅客消費卻會,可見這只是一個藉口。而押注在他身上的市民除了反映出其一廂情願外,更加揭示了這些人很少用腦。

我年輕時候的八十年代可算是香港的巔峰時期,那時人口才六百多萬。回歸以後,香港政府大量輸入內地人,導致人口大幅攀升,短短廿年間已多了百多萬人,這其中有很多是什麼投資移民,優才移民,工作移民和學生移民及他們的家人。例如女演員湯唯,這些人算什麼優才?沒有她香港會死嗎?香港的樓價那麼高,就是因為有這四類移民,增加了需求和投機。

我不仇視大陸人,事實上我有很多大陸朋友,但是香港已沒有資源去接待更多的大陸人。看看現在的香港,每天人頭湧湧,實在令人透不過氣來。因此我認為香港市民現今要做的應該是要反對愈來愈多的大陸人來港,這比其他任何訴求都來得重要,而阿爺也有機會答應。香港政府已表明自己沒有人口政策,它的目標是無限量的增加人口,使香港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大都市。到時就算你賣的東西是垃圾,也總會有些人幫襯。很明顯這個低智的政府忘記了任何事情都有其副作用,超多人口會令公共設施如房屋和交通等設施不敷應用,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每天下班時你在金鐘地鐵站要等至少十班車才能上車。這已經不是什麼按揭低息問題,而是需求定律的作用使然。抱薪救火,到時你就算在大嶼山建十個人工島也不夠用。

現在香港大部份的市民住的地方都是在300呎到800呎之間。這面積跟大陸很多鄉鎮的貧困戶相比還遠有不如。作為一個經濟大城市,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香港的特區首長是否也應該要為這現象感到羞愧呢?再過廿年,到時香港人口一千萬,競爭將會無比慘烈。記著,別以為人定勝天,凡事只要努力便可以。人的成功和失敗,端視乎其命運,並非以實力取勝。你的命不好,多努力都是徒然,看看你身邊的人便知。醒醒吧,香港人!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Temperature和冠詞


趁冇工開,有時間,就和大家多分享一些有用的英文資訊。這些資料都是猩猩自家研發所得,別的地方不可能找到。今天就說一個很簡單的單詞,temperature話說昨天我在英語指迷Facebook不公開的群組裡提到台灣有人為文解釋because ofdue to的分別,並舉下例說明是錯誤的用法:
He got sick due to a sudden drop of the temperature.
我在群組裏解釋了due to用在這句中其實是正確的,但這句卻有另外二個文法問題,你們能看出來嗎?

我以前說過很多次,在英文文法中,最難的不是時態(tense),也不是介係詞(preposition)。最難的其實是冠詞,因為這牽涉到另一topic 可數及不可數名詞。留意一個有趣的情況,就是countable noun前面固然要有冠詞,但很多時uncountable noun前面也可以有定冠詞的。

有沒有人想過上面提及的例句中,temperature前面為什麼要有定冠詞theTemperature,温度或熾熱的情況,可以是countable noununcountable noun,那你寫作時怎樣取決用那一種形式呢? 我可以告訴你,看書你肯定找不到答案,就算查字典都不能。那要怎樣解決這問題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在大部份的情況下,temperature這個字都是用作countable noun。但有一些時候,不同的字典有不同的說法,莫衷一是。例如當解作熾熱的情況時,劍橋說它是uncountable noun,朗文說它是countable noun,而麥美倫則說它是singular countable noun,令人有點不知所措,這時temperature前面一般都有定冠詞。例句:
His angry refusal to agree raise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eeting. (Oxford)
There's also been a noticeable rise in the political temperature.(Cobuild)
當然,這幾種名詞其實是有其相似之處的,但對於不熟悉文法的人來說可能會被搞亂了,這點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說。 所以用這個字時,我們最好先不要理它是什麼名詞。落筆時不肯定則多查字典,看看外國人是怎樣用的。例如「發燒中」就是have or running a temperature

那上面的例句a sudden drop of the temperature又應怎樣處理?我們可以這樣看,在英文中,有些字典雖然將a drop/fall/rise/change in temperature中的temperature歸類為countable noun,但要強調的是,這些短語事實上已變成一個固定的set phrasetemperature這字實際上更像一個不可數名詞,不會再加上定冠詞the,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字典例句中得到證明:
Coping with severe drops in temperature can be very difficult. (Cobuild)
At night there is a dramatic drop in temperature.  (Longman)
There was a sudden fall/drop in temperature. (Merriam)
另外,相信大家也看到了,說減少某些東西,我們會說a drop in something,留意drop後面跟的介系詞是in,不是of,所以這句句子其實有二個文法錯誤。

在我的英語教學概念中,學文法在初階和中階英語是至關重要和必需的,問題是要學得其法。你需要的是明白文法,活學活用,而不是背術語,套公式。有很多人學英文喜歡背字典,背單詞,我很懷疑這些人能從中學會多少英文。大猩猩認為重要的英文文法重點跟中、港、台絕大部份的教科書都大異其趣,希望將來有機會出書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