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這便是香港的人材?

昨天看新冠肺炎的記招,看到張竹君的智慧,讓我不禁搖頭歎息!

我們看看發生什麼事情!過去二天,香港突然湧現16宗外地輸入個案,全部由巴基斯坦返港。16人之中,大部份沒有病徵,我沒有確切數字,但估計大約是80%吧。這班機共載了83名乘客,即是感染率是19.28%。

在疫情的初期二至四月時,我們的張主任差不多連續三個月每天都出席記招,滙報和答記者的問題,得到市民大加讚譽。這就是一般香港人看事物的態度,所以今天的香港才出了那麼多傻瓜!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心想這有什麼難呀。以她的職位,至少十五萬港元一個月,這樣的表現是應該的,你看她身穿的大褸,日日不同,全部靚嘢來架!

今天有記者總算問了一個較有智慧的問題。她問:張主任,這麼高的感染率,妳認為他們是在飛機上感染的,還是在巴基斯坦當地感染的?張竹君答是後者,因為巴基斯坦現在是個高危的地方!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這個國家,巴基斯坦在今次肺炎大流行中,最近從龍虎榜的19位躍升至第17位,共六萬多確診,每日有二千多新增案例。這樣看的話,張竹君的觀點是對的。但問題是,巴基斯坦有超過二億人口,六萬六千多人感染,即是感染率約為0.031%。若用這個比例,飛機上有83名乘客,感染人數應是只有0.026人,即是半個人也遠不到。

換個角度,若這班機上有一個人確診,那已經是巴基斯坦當地的35倍。35倍是什麼概念?就是二百三十萬個個案,足夠秒殺特朗普的美國。當然,我們不能以單一個案就認為有問題!但若果有第二個,第三個…甚至第五個呢?當局是不是應該有所警覺呢?現在一班機有16個確診啊!


若你歸咎這是因為巴基斯坦是個重災區,所以當地回來的人感染率偏高是正常的,那我們就拿別的國家來比較一下。印度在感染龍虎榜的排名更高,高據第九位,現在確診十七萬多,感染率是0.013%,約是巴基斯坦的42%。香港政府在5月18號用包機從印度接了二百多人回來,加上近日自行回來的人,少說也有四、五百人,但是一個確診個案也沒有,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第三個出奇之處是,全世界沒有病徵的患者佔全部患者的比例我相信還不到10%,但現在這班由巴基斯坦回港的航班就有80%的個案都沒有病徵。這真是張竹君所說的不明原因嗎?還是這些人其實是剛在飛機上感染了病毒,現在還是潛伏期,病徵還沒「發」出來呀?查一查QR818這班機,可能因為是要轉機的關係,機程需時12.5小時。若再加上過關檢疫手續,差不多要15小時,病毒有足夠的時間浮現出來。


我寫這篇短文的目的並不是要說這些確診者一定是在飛機上感染的,但從比例上來看,這個機會確實比在當地感染的大上幾百倍。所以基於上述三點,這情況是不是已經值得我們政府的重視,應聯絡相關航空公司,派人上機採集病毒樣本,這樣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呢?而不是整天被動地叫市民戴口罩或關閉商業場所。而更重要的是香港政府是否應該再花大錢去供養一些有名無實的所謂「人才」去推高本地通脹呢?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Cancer都有得醫,人蠢冇藥醫


我記得我曾經說過這件事。在大學上經濟學tutorial時,有一次課後二個導師在討論經濟問題。一個是年紀較大的地中海tutor,另一個則是個o靚仔tutoro靚仔tutor有問題不明白,問地中海tutor,地中海tutor解說一番後,我聽到他說了一句話:「Cancer都有得醫,人蠢冇藥醫!」

今朝看電視,我們「聰明」的特首說,根據專家袁國勇的建議,目前有效阻止病毒擴散的方法是將平均每日的檢測量由4500人增加至7000人。我心想,這樣的水平都可以做教授,每月賺十幾萬人工,吾係化?難怪他從二月開始說的事,十件錯了九件!香港現在就是太多靠運氣上位的人,形成社會一片亂象。

香港今次很好彩,和台灣一樣,感染個案都很少,但這當然不是兩地政府的功勞,而是運氣使然。事實上,只要有一少部份人在疫情初期不小心或不聽話,就可以輕易感染過萬,甚至數十萬人,新加坡就是一個好例子。現在世界已到了疫情的中末段,由最初的中國,到之後的歐美,再到現在的中東和南美,各國都陸續開始準備恢復經濟活動。但香港有些低能人士卻以為加強病毒檢測就可以防控疫情,而平庸的香港特首永遠相信所謂專家之言,難怪她治下的香港現在一塌胡塗!

現在的病毒檢測有一個很大,但不為人注意的問題,就是準繩度有多少?每次香港政府開記招,香港的記者都很擁躍地發問,但他們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問一些讓政府難堪的問題,從而使市民更加不信任政府,但一些真正應該問的問題他們卻不問。

現在的病毒檢測可分快速測試和正常測試二種。快速測試已被證明準確率很低,例如有藥廠說其測試劑的誤差只有0.02%,但在實際測試中竟然有48%的陽性病例都測不出來,那即是說準確率低於六成,這是何其恐怖啊!香港政府現在所用的則是正常測試,大約需時一天,準確率應該較高,但我想最多也只有90%。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除了政府的檢測結果經常忽陰忽陽外,我們也可以看看一些事例。

一個三月中從丹麥回港的年輕女子,經檢疫後四月初突然發燒猝死,但驗屍結果卻呈陰性,最後不了了知。最近,梨木樹村的本土個案,病者一家七口同時出現病徵,但只有二人是確診。那其他五人為什麼會同一時間出現病徵,而又不是陽性帶毒者?這是飲茶嗎,咁橋?我覺得很明顯現在這個病毒如果是低於某個數量,是測不出來的。而這又衍生了另一些問題,例如這小量病毒會不會自己消失?還是會隨著時間和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增加?小量的病毒有沒有傳染性?又或者這些小量病毒會會不會影響其他器官?諸如這些問題,沒人理,當然也沒人問。

除了準確性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你每日檢測7000個人有用嗎?好,我就當你由現在起政府每日能檢測10,000人,那香港的750萬人就可以分成750組,大約二年多便可檢測完。但問題是,先不說所需時間,你檢測完的人只代表他們檢測的那一刻沒有病毒,但並不代表他已免疫。舉一個例,你在六月檢測了三十萬人他們都沒有病毒,但有二、三個人在七月因不知名的原因而感染了病毒而發病,那你六月的檢測,除了浪費金錢外,究竟還有些什麼作用呢?

在梨木樹村本地個案之前,香港23日零確診,為什麼突然又有新個案?因為政府「屎忽痕」在430日用包機從巴基斯坦接了三百人回香港,而梨木樹村那個阿婆就在8日後病發,這是巧合嗎?而在昨天518日政府又另外從印度接了幾百人回來,雖知印度和巴基斯坦現在都高據全球確診率龍虎榜的1119位,每天這二個國家的新增確診個案加起來就超過四千,這是名符其實的引狼入室啊!以這些南亞人有約1%的帶菌者來估計,這些剛回港的人到月尾可為香港帶來至少多三宗新的確診。

但這些真的是香港人嗎?據報現在有幾千個這些所謂香港人滯留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香港人」在這些南亞國家?因為他們根本不是中國人或香港人。而且就算是,香港政府也不應批准他們入境。他們在疫情高峰時冒險出發,據說很多是去探親逗留了近二個月,可以說是等都要等到染病才回來。政府現在讓這些人回來,香港市民戴一世口罩都冇用。

今天政府說要將夜店等地方再關閉多七天,這是不公平的。其實夜店跟酒樓的風險是差不多的,大家都是除了口罩,吃喝說話,奈何現在政府冇腦的人太多了,走入了一個誤區。他們只記著酒吧群組在三月時的大爆發。殊不知那不是酒吧自己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三月時有過萬個大學生從英美等地回來。這些外國留學生習慣了晚上留連酒吧的生活,回到香港也如是。這一萬人當中只要有1%的帶菌者,便可在夜店傳染超過一千人。所以現在到了疫情的尾段,是否再有新的確診跟群衆聚集已無多大關係。反而是你不斷從一些疫情高發國家引進一些帶毒人仕,而在關口把關的病毒檢測又失諸交臂,放了一些隱藏的「毒犯」進來,這才是新增社區個案的主因!

我在最近的新聞看不到世衛有什麼貢獻,所以我覺得即使世衛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其營運資金也應削半,否則它只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大花筒機構。最近的疫情數字顯示死亡率由四月尾的7.14%,大跌至今天的6.53%,但確診數字每天卻仍是有八、九萬人。這說明了什麼?這並不表示歐美的死亡率有所改善,相反,它們還是持續地有微升的趨勢。近半個多月來死亡率急降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新增的確診個案主要來自俄羅斯,中東和南美國家。這些國家每天的確診佔了全世界的40%,但死亡率卻遠遠低於歐美的先進國家,例如俄羅斯有近三十萬人確診,全球排名第二,但死亡率卻只有0.94%,顯然是輕症病人居多。這是什麼原因呢?除了世衛應該研究外,我覺得香港的通識科也應考考這類問題,訓練一下學生的腦袋,例如問問西方的醫學那麼發達,但為什麼今次的疫情死亡率遠高於亞洲?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為什麼香港的英文老師水平那麼低?


最近香港教育界發生的大事,莫過於一位小學老師顛倒鴉片戰爭的原因,引來全城指駡。先不論此人是真的無知,還是出於政治動機,我想說的是其實香港教師水平低由來已久。在我最近十年的網誌中,已經不下百次批評香港那些所謂英語名家教錯英文,只是絶大部份人都時運高,看不到!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情況出現。

上二個星期,我在Facebook裡的不公開群組寫了一片短文,批評哨牙妹教錯發音。事後,我在她Youtube的帖子留言說她教的英文錯得很利害,竟然還敢開班授徒,想賺錢也不是這樣做的啊!她之後回覆說,若果是這麼易賺我也可以去做啊!這位女仕似乎誤解我的意思了,我當然知道她賺錢不易,一看她回覆的時間是零晨四點便知。問題是她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忙於找題材,備課,拍片,剪片等工作上,但她的英文到家了嗎?她有花時間去強化自己的英文實力了嗎?

她今次教的難讀英文字中,有二個字我一聽就搖頭,超低級水平啊!第一個字是presentation,她說這字只能讀英式讀音,美式那個讀音是錯的,顯然她不知道這個字還有一個更普遍的美式讀音。這麼顯淺的東西都能搞錯,她是在說笑話嗎?跟著第二個字比較難一點,是regime,她將裡面的g音讀成像jim /dʒɪm / // 。其實這個g音是應該讀作有點像z /ʒ/ ,就像prestige這字的尾音一樣是 /preˈstiːʒ/ ,這是不查字典看讀音的結果。我唯一奇怪的是你去教一個發音,怎麼事先不去查字典求證一下正確讀法就出來教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類所謂英文好的人,絕大部份都是自少英文就好,拿高分,名中學畢業。如哨牙妹,本身是讀法律的,經常接觸英文,便自以為自己英文水平很不錯。所以在大學畢業後便認為可以以教英文為業,誰知自己懂的英文其實少得可憐!

你可能會問那些英文系出身的又怎樣,會不會好一點?我可以告訴你,好不了多少。因為這些英文系學生,大多是讀英國文學的,你要她們欣賞小說詩歌,說一般流利的英文,她們當然沒問題。但若你要她們聽棟篤笑速度的英文,或是問她們這個英文用法為何是這樣,她們當堂無言以對,以能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來搪塞。因為這些英文系大學生,雖然都有可能兼修一些linguistics科目,但她們從中學不了多少有用的東西。這些英文系大學生中學時只學了一些殘缺不全,極度簡化的文法知識,到大學時學的都只是些什麼socioliguisticsphoneticstransformational grammar的純理論東西,她們又那有本事去正確地解給你聽為什麼這句英文是這樣用的。所以一些自以為是,扮聰明的人便說了以下的笑話:
Because the definite article "the" has an identifying function, it creates a sense of uniqueness to the institution(/university) being referred to.

跟上述的人不一樣,我是從小英文底子就很差的人。雖然經過高中和大學的幾年努力,英語水平稍為好了點。但由於大學畢業成績差,自知水平仍不夠,所以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在大學英文系畢業之後我自己仍看了很多英文參考書。可以說九十年代到千禧年時市場出版的英文參考書我全都看過,當中這二十年又學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文法知識。到了金融海嘯時因為失業無所事事,便開始在雅虎寫網誌去分享自己生平所學,希望糾正世人對英文的誤解。這時我開始大量運用字典,對英文的理解又有一番新的感悟。

我舉一個例子你們就會明白為什現在新一輩的英文老師水平那麼差。我們看小說時,一般的概念是,風水大師,中醫名家,或武林高手都是老頭子。但小說為吸引讀者,往往塑造了一些百年難得一遇的年輕神醫,神算或超級高手,去和年輕貌美的女主角談戀愛。試想想如果這些年輕男主角換了是一些六、七十歲的老頭,小說的吸引力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但小說歸小說,在真實世界中,大部份的高手都必定是上了年紀的人。因為他們需要時間去累積經驗,接觸不同的醫案或風水案例,想出解決的辦法,所以高手老是無可避免的。

像現在哨牙妺教的東西,我三十年前就自學過了,所以一聽就知她是教錯人。現在社會上很多所謂名師,二、三十歲就出來教人,外行人會因為他們的成功市場策略而對其趨之若鶩,但他們的表現在我們的內行人眼中來看無非是笑話一則。只是在如今香港的教育制度下,不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生被訓練成一個個眼中只有偶像,不理對錯的行屍走肉,這時老師教錯東西又有什麼大不了呢?


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廢柴政府

香港政府最近推行新措施,嚴禁群眾聚集,關閉娛樂場所,其實完全沒用!因為現在病毒的源頭根本不在香港,而是外國。現在成千上萬的外遊人士或大學生從外國湧回來,而香港缺乏隔離的地方,這些人大部份都只能家居隔離。就算他們乖乖不出街,這些人也會和家人互相交义感染,再傳給街外人,後果不堪設想。

本來在二月初科大聲稱自己已經發明了四十分鐘可知結果的所謂病毒快速測試,而最近在FB也見有些廣告說自己更可在5-10分鐘內做到,但政府都沒有採用,顯然這些測試都各自有其本身問題。

既然政府不能拒絕香港居民入境,我覺得現在政府唯一的選擇便是像大陸一樣,租用酒店,隔離所有回港人士十四天,隔離者不得離開房間外出。政府每日送餐,隔離者需負責所有費用。拒絕者一律不淮入境。

此舉的好處是
1) 可以杜絕社區播毒;
2) 可以幫助酒店業;
3) 政府不用花資源去追蹤檢控離家外出者(反正我相信最終政府都未必敢檢控);
4) 最重要的是政府無須關閉娛樂場所,阻止群眾聚集,影響市民生活;
5) 病人播毒的機會少了,對醫療系統的壓力也相應減少,一舉五得。


當然,另外婚宴和派對這類群體活動是要絕對禁止的!同時,政府應積極引入中國認為有效的中藥去治這個病,別再單單倚賴西醫。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我學英文的一點往事


說過很多次,中國人(我指中、港、台人士)學英文時經常有一個很不好的陋習,就是總喜歡問A字和B字在意義上的分別。事緣今天早上我看英文學習團,有人這樣問:watch a moviesee a movie有什麼分別?我答道,前者是用腳看,後者則是用手看。張五常說過,愚蠢的問題,理應得到愚蠢的答案。

當然有很多人會不同意我的看法,但你看我的網誌便會發覺我從不這樣問。相反,我會問的是A句和B句之間,那個說法較常見或比較地道。因為:
1.     絕大部份的單詞意思你都可以在學習型字典中找到其英文解釋,再看例句便知其用法,所以我從不會為這種問題而煩惱。記著,別過份倚賴英漢字典,因為這些字典的中文解釋通常都很籠統,不能令你明白一個字的真正含義。
2.     經驗告訴我,若你問一些外國英語專家這種問題,他們是不會,也懶得回答你。在英文的collocations中,你可說watch a moviesee a movie,都是看電影的意思。然而,雖然你可說watch television,但你很少見人會說see television (x),不過,你卻可以說see a program on television。這是英文慣用法的問題,外國人不會去深究,正如一般香港人不會去研究「開心」跟「快樂」有些什麼區別一樣,但我們都知道應怎樣用。

關於第一點,說點往事。我記得我預科時的英文老師是一位頗為漂亮的少婦,她是名校瑪記出身,港大英文系畢業。她教文科班,而我之前提過的Peter Chiu則教理科班。這位女教師相當文弱温柔,在我這個菜鳥眼中她的英文是十分利害的,我當年還真以為她是不懂中文的。她是名女校畢業,發音沒多少廣東音。若單論發音,她是應該可以完勝香港政府五十後的女高官。我也是從她身上學到一些英文裏的function wordsthem等是要輕讀的。

這位女老師當年就問過班上學生一個問題,她問:「你們查字典時是查英英的還是英漢的?」顯然她對查英漢字典很不以為然。看過我自學英文經過的人都會記得,我學英文最初用的字典是Longman Contemporary的第一版,初版的主編是Paul Procter。由於那時這本字典剛出版不久,還沒有英漢版,所以我自己幾十年來都是慣了一直用英英字典的。

後來因為這位英文老師在課堂上問的文法問題很多時我都能答到,所以她也有留意到我。到了中六學期末,由於我也經學校報了英文會考,第三度應試,所以當天也跟其他同學一樣回校取成績單。之後,我們幾個同學碰到這位老師,大家在校園內閒聊了一會。

當中她問起說:「你們幾個會考英文都應該是拿AB吧?」對她這些瑪記妹來說,會考英文拿Distinction是理所當然的事。我答道:「不是呀,Miss,我是拿D的。」她聽後,用很狐疑的眼光望向我說:「我不信,別的同學還有可能,你嘛,我在課堂上問的英文問題你都懂得答,怎麼可能會考英文只拿D?你在騙我!」在她眼中,會考英文拿D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後來上了中七,我就雄心壯志地說過,只要我將來畢業後不是去了工廠打工,我有信心我的英語水平必能勝過她。不過我大學畢業之後,聽說她去了理工教英文,再沒聯繫。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句子分析


話說聖誕假期間揾工市場通常都很淡靜,而我幫朋友做的功課也在早前完成,無所事事下,便上網看看有些什麼有趣的事情。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評論男神英譯「因航」這個網絡用語。老實說,我近年已經很少看他的Facebook,因為你不會從中學到半點有用的東西,所以也沒看過這條短片。文章寫於去年底,作者是科大的一位劍橋講師。看這這篇文章,很明顯這位名校講師也是男神的小粉絲,大讚男神的英文翻譯恰當到位。碰巧在下也是一位英文文法的愛好者,所以我今天不是要談「因航」的翻譯,而是要評論一下文章的觀點,以一個learner of English的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相關文章的連結在這裏,大家有興趣的可以一看: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ulture/%E8%88%87-uncle-siu-%E8%8B%B1%E8%AD%AF-%E5%9B%A0%E8%88%AA/

好了,讓我簡單直入正題吧,要翻譯的句子是這樣的:
『因管理不善而在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排名榜由冠軍跌落第三位的 ABC 航空,八年來首次錄得虧損。
這裏的ABC航空其實就是國泰,原文應取材自東方日報。而男神的英譯如下:
ABC Airline, which, due to its poor management, has been dethroned lately as the best airline in the world, reported its first annual loss in eight years.

在說英文之前,先說幾句題外話。看到上述這新聞報導,我即時的反應是有點詫異,因為我剛不久前好像在網上看過CX在這些排行榜上應該不是第一的。所以我就做了一件香港人最不喜歡做的事,上網看看資料。上述的文章寫於去年十月底,而男神的翻譯則出現在此文的二天之前。然而,據網上資料所載,最近幾年國泰在這類排行榜都是徘徊在三至八位之間,早已不是冠軍,它奪冠的時代要追溯到2014年或以前,那用dethrone這字明顯是錯了。

另外,網上的資料顯示,國泰在20162017年度都錄得虧損,而「八年來首次錄得虧損」這段新聞最早見於2017年的3月(那應該就是指2016財政年度的業績)。但大家要留意,在2018年的財政年度,國泰已扭虧為盈,而航空公司的排名和其短暫的盈虧並沒有直接的聯繫,所以這其實是二單分開的新聞。

好了,現在回看句子的翻譯,作者認為這句英譯之好,在於用了relative clause,看看作者怎樣說:
『不單句法對得好,原文的 formality (嚴肅程度),也在英文裡展現出來。用 relative clause (關係叢句)來譯中文的定語,是很好的策略。』

如果你的英文文法不佳,特別是中文的英文文法,初看這篇文章時你會有點一頭霧水的感覺。什麼是中文的英文文法呢?就是用中文去解釋英文文法唄,所以你會見到作者提到很多定語呀,謂語呀的東西,這個我一向很少做。在台灣和大陸,這種教學方式很普遍,但我卻是十分反對的。原因有三:
1)     若你沒學過中文句子結構,單從字面來看,你根本不會明白什麼是定語、謂語,而我讀書的那個年代是不教這些的;
2)     就算你真的要學這類英文文法結構知識,我覺得也應該用英文的terminology,畢竟你現在是學英文嘛;
3)     最後就是這類句子組合知識,作用其實真的很少,很多文法書也只是輕輕帶過,就算不懂也無礙於你去理解英文文法,我在教別人時就幾乎從來不提這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常說很多文法知識是不用學的,別讓文法書嚇怕了你!

扯遠了,回說英文。我不明白為什麼作者說用relative clause就能提升文章的formality。我不是什麼名校劍橋的碩士,我在港大讀英文系時是「墊底」的,港大也不會以有我這樣的學生為榮!不過我認為學英文不是這樣學的,用不用relative clause視乎寫文章時的實際需要,跟嚴肅程度關係不大。雖然在英文口語中為求簡潔,我們通常不用relative clause,但我們若同樣以為一篇有relative clause的文章就會顯得較為formal,這是誤導。

我跟時下的大學生不同,他們喜歡玩政治,我則喜歡看journal。我在太學畢業後,由於週末沒事可做,很多時我都是回港大的圖書館館找papers看。保守估計,這三十多年來我應該看了幾千份journal articles吧!但在我的印象中,在這類formal academic papers裡面所用的關係子句也不見得太多。

好像男神這句句子,我覺得壓根兒就不需用relative clause,現在反而給這relative clause搞複雜起來了。為什麼這樣說?看看這句的前半部份:
ABC Airline, which, due to its poor management, has been dethroned lately as the best airline in the world,
我當然明白它的句子結構為什麼會這樣,分別代表什麼意思,但我更相信有學生一定會問,為什麼一句十多字的句子就已經有四個commas?這是必需的嗎?當然不是!這寫法雖然沒錯,屬於個人風格,但看得人有點頭暈,特別是學生們。在作者的文章裏,他解釋得不是很到位,我來再說一下!

首先,我們先抽起due to its poor management這原因,放在一旁,句子就立刻變成這樣:
ABC Airline, which has been dethroned lately as the best airline in the world,
這樣,句子由原先的四個逗號變成二個,而這二個逗號是不能删減的,因為這是一句non-restrictivenon-defining relative clause,子句中的主詞ABC Airline是獨一無二的,十分明確,不用再define。逗號中的資訊which has been dethroned lately as the best airline in the world屬於附加訊息,可有可無,所以我們同樣也可以再將其抽走,句子最終變成:
ABC Airline reported its first annual loss in eight years.

這句英文最後變成了一句simple sentence了。看,這樣解釋英文,我們便無需理會什麼定語,補語,謂語了。我記得,在雅虎年代,有一個外國回流的網友說,你的英文確實不錯,但你將英文句子這樣拆開了很多份,看上去有點怪。沒錯,這是我學和教英文的體驗心得,有點像以前的transformational syntax,但我的比它更簡潔得多,也不用劃什麼tree diagram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怎樣改善男神的句子。雖然碩士講師覺得這是好句,但我卻不那麼認為,始終一句三十字不到的句子有四個commas是太多了。換了是我來寫,我會將原因放在句子開頭,變成:
Due to its poor management, ABC Airline, which has been dethroned lately as the best airline in the world, reported its first annual loss in eight years.
我不知道為什麼男神和碩士講師都不選擇將原因放在句子開頭,這樣逗號就由四個變成三個。不過,我覺得這樣做後句子看上去仍不夠流暢,仍需再改。我認為與其賣弄花巧用什麼relative clause,我們何不寫得簡單點用active voice,再用連接詞and將二個子句聯起來:
Due to its poor management, ABC Airline has been dethroned lately as the best airline in the world and reported its first annual loss in eight years.

這樣可以了嗎?不,我認為仍可作一些改動如下:
1)     正如在文章開頭所說,CX不是被奪冠,那我就當它是排名下降好了。我們不用dethrone,改用slip in best-airline ranking。留意,best-airline變成形容詞後沒有s
2)     按邏輯次序,航空公司應是先有虧損,然後才在排行榜跌級,所以二個子句的次序也要調一調。
3)     由於虧損首發在2016年財政年度,而排名下跌(事實上可能沒有)在2017初,若說話的時間在2018年尾,由於時間相隔太遠,用present perfect tense已經不適合,應該改用past tense
4)     最後要說的是錄得虧損,通常我們會說record a loss。當然你說report a loss也沒有錯,但看慣財經新聞的人都知道record a financial loss是較為普遍的說法,不過這類文章應該不在男神的bedtime story reading list。我改動後的版本將會是這樣,少了三個字和三個逗號:
Due to its poor management, ABC Airline recorded its first annual loss in eight years and slipped in best-airline ranking in the world.
當然你也可以更加完整重寫句子如下:
ABC Airline recorded its first annual loss in eight years in 2017 due to its poor management and slipped in best-airline ranking in the world the same year.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紙本詞典的消逝


這是一篇我想寫很久的文章,今天早上看到一個電郵才觸發我動筆。若我問香港的英文老師一條簡單的英文問題:名詞update後面應接什麼preposition?你猜他們會怎樣答?我想他們一部份人會答on,而另一部份人會答of,當然肯定也有些人會答不上來。

好了,若我再問update ofupdate on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給你一分鐘時間,你能答對嗎?我相信答對的英文老師不會超過30%。然後,我又再問:還有其他可接的介系詞嗎?可能有幾個人會答to,甚或for。那這二個介系詞又有些什麼不同呢?然後,然後當然是沒有人理我了!

若你查一般的學習型詞典如LDOCECALDMWALDMED,你會發覺他們給出跟這名詞連用的介系詞是onof。但是,如果你看OALDOCD2,它們給的介系詞則是onto,究竟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其實很簡單,an update on sth是對某事,如事情的進展,提供最新資料,而update ofto則是對某些東西的更新,如軟件,名單等。所以,我今天早上看到Linkedin的電郵標題是:Updates to our terms of service。但有一點大家要留意的是,我在CALD找到這樣的一句例句:
e.g.  Jo's doing an update on the mailing list. (CALD)
這樣看,似乎update on是一個百搭的句型,可與任何意思連用。另外,我在OALD也找到update for sth句型的例句:
e.g.  Google had to release an update for the toolbar. (OALD)
這裏的update forfor的典型用法:為某樣東西或為某件事!

好了,說了這麼多,但都只是引子,那和文章的標題有什麼關聯呢?在我查Oxford Collocations Dictionary 2時,看見只有update onto,但欠缺了update of,我當時就心想真希望有第三版出現,可以使這本Collocations Dictionary更加全面,雖然市面上也有一些其它的大型搭配型詞典如日本或大陸出版的Collocations Dictionary。回看這本OCD的第一版在2002年面世,七年後出了第二版。根據這個規律,本來第三版應該在2016年出版,但最終沒有出現。同樣地,Oxford Learner's Thesaurus出了第一版之後便沒下文了。

學習型詞典方面,Macmillan很早便宣佈向網上發展,不會有第三版紙本詞典。劍橋高階在2013年出了第四版後,原本應該在去年面世的第五版也沒了蹤影。LDOCE62014年面世,原本今年有第七版,但同樣是無影無蹤,而我預期它的情況會比CALDMED還要差,不會有網上修訂。詞典界的龍頭大哥OALD又怎樣?OALD現在每年都有幾百個新詞加入網上版,五年下來,就有近4000個新詞,十分可觀。但看情況明年牛津也會跟大隊,不會出版紙本的OALD 10

六大學習型詞典中,美式詞典MWALD2016年尾出了修訂版,可惜只是小打小鬧,改動很少,令人失望。Webster近年專注修訂其網上的unabridged dictionary,連其college dictionary 12版都遲遲未見,所以我估計未來五年都不會有MWALD3。唯一逆流而上我相信就只有這本奇芭Cobuild了。它在去年中剛出了Cobuild 9,而我相信最遲2022年便會有Cobuild 10,當然有沒有市場是另一回事,這是出版社的經營策略問題。

紙本詞典的消逝是大勢所趨,也是科技進步的結果。這現象有利有弊,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是弊多於利。雖說互聯網的普及加速了紙本詞典的衰亡,但中國人不喜歡查詞典學英文同樣窒礙了詞典市場的發展,出版社眼見銷路疲弱都缺乏動力去投放資源更新紙本詞典。這對學英語的人的影響不可謂不大,雖然網上更新還是有的,但我們卻平白少了很多優秀的學習資源。

我雖然不太瞭解詞典在大陸和台灣的運用情況,但我可以說在香港英語詞典是完全不受重視的。據我估計,超過80%的學生不會用英文詞典來學習英文,更遑論交义運用多本詞典。現今香港的英語教學都是exam-oriented的,甚麼IELTS呀,DSE呀,教和學的全部是考試技巧,或什麼同義詞,要不就是教一些廣東話英譯以吸引學生眼球。這樣教出來的學生英文會好嗎?學生,甚至老師,能寫出一篇沒有錯誤的英文來嗎?一個負責訓練教師的大學教授連publish這樣顯淺的英文字也不懂得用,連有沒有permissible這個字也不知,他能教出什麼好老師來?

老師不斷給學生洗腦,學生拼命追捧蕭叔叔,沒有今天的亂象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