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從施政報告的英文看香港人的英文寫作特色

 昨天無意中看到一個連結,是剛剛那位香港特首發表的施政報告。出於好奇點入去看看,我當然不是要看內容,而是要看其英文,我通常只看開頭和結尾。

其實這類什麼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當然不是相關的高官寫的,估計是一班在政府工作了十多年,月入十多萬的寫手寫的,這些人可能來自新聞處。我猜通常的做法是這些人知道內容後,用英文寫出來,當中當然要易稿十多次,最後再由特首或財政司潤色完稿。(講開又講,你們有沒有發覺在大陸是沒有「再」這個字?人們一般會寫「在」代替,這話題有機會再說!)
我從認真學英文到現在,大約過了四十年。當年我預科的女老師英文好好,算是我港大的師姊,她後來去了理工教英文。我當年在大學時曾經說過,只要我畢業之後不是到工廠打工,我將來的英語水平一定可以勝過她。如今過了四十年,自己在工作上也常用到英文,自問英語水平已經稍勝那位老師。稍勝的原因是,因為畢業這麼多年,但自己的英語水平進步不大,特別是在1996-2010這十五年,主要是因為自己懶,沒有認真地研究英文,直到我寫《英語指迷》才開始重新投入英語學習。
對了英文幾十年,我想我也有資格批評一下政府高官的英文。無疑,林鄭的英文口語是很流利的,但這並不代表她的英文寫作同樣出色,當然她的口語也僅限於「流利」,遠未達「地道」程度。但我也要公平的講一句,在現行的運作模式下,林鄭只是負責「改」其他人的英文,她的改動幅度有多大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以林鄭的性格,她不滿意的英文是過不了一定會被改的,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她是首肯現這種英文寫作方式的。
說了這麼多,現在來說說我對她或回歸後畢業的香港精英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的一些看法。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英文一看就知是中國人寫的,而且應該是一些香港人。如果你有看過陸谷孫在《英漢大詞典》第二版寫的序言,你會發覺他在行文間用了很多「深字」,當然他的寫法並不表全中國人,但這是很多中國人的特色。相對來說,香港人寫的英文較淺白,但看施政報告或者其他高官有公開的英文,這些英文給我的感覺卻是很像在八十年代流行,寫給中學生的會考英文參考書的英文,我當年叫這些做「市儈書」。這些書的內容相信在現在流行的補習班還有,它主要教一些常用句型和短語。如你留心看,便會發覺整篇施政報告,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句型。例如政府要做ABCD這幾件事,以達到EFGH這些目的,句子十分冗長噚氣!舉例,施政報告的結語:
In the coming year, the HKSAR Government will double its efforts to put the epidemic under control, revive the economy, restore social order, rebuild Hong Kong’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people’s confidence in the Government, with a view to relaunching Hong Kong.(我不肯定香港是不是可以像貨物一般被relaunch!)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我說這些英文一看就知道是香港人寫的,因為外國人一般不會這樣寫英文。這種英文就是我常說的所謂「中式英文」,但不是你們想的那種「中式英文」。論文法,你很難找到它的錯處,這些英文在香港很普遍,C博士寫的就是這種英文。但如果你看英美人士的英文,特別是報章雜誌的,老外一般不會用這些句型或寫法,可以說這類英文在某程度上來說較像在academic journal找到的英文。
香港人或中國人寫英文的心態和老外有根本性的不同,很易分辨。例如香港人或許多在世界上學英文的人會關心這個名詞應配那個介詞,但老外關心的的卻是怎樣去運用某一個字。因為這是東方人和西方人英文寫作的思維方式不同,大家的著重點也不同。所以如果你想查某個名詞的preposition collocations,你去查那些什麼Fowler呀,Gartner呀,往往會無功而還,反而你很多時可以在外國的一些英語討論區找到答案。問題只是這些討論區成員質素良莠不濟,所以那些答案也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所以如果你去看施政報告的英文,你會愈看愈勞氣,這些英文很累贅,跟簡潔完全沾不上邊。這些寫手寫作時不是消化了整段內容,在腦中思考一下,看看如何用地道的英文表達出來,他們更像是在做翻譯,將他們在中學時學到的句型套進去,但由於要說的東西太多,所以寫出來的英文很臃腫,文法是沒錯,但往往讓人看得很吃力。
C博士最近在報章有篇短文分析open和opened的分別,一個大學英文系教授看後覺得是佳作,問他要了連結。這位教授正是三十多年前我在港大英文系的tutor,當時她在讀Master degree。那一年在tutorial上我問了她一個英文讀音問題,她答不上來,我就知道此人平平無奇。但你別理,人家畢業後扶搖直上,現在已是外國大學的英文系教授。在現今的世界,凡事講求際遇和名氣,政府高官每月收十多萬寫出來的英文,我只要1/3的價錢,可以寫得比她們更好更快,奈何不會有人理你,世界照樣以現在的模式繼續運作!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英語今昔在香港

今天我想談論的是七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英文和今天的香港英文在以下二方面有些什麼不同:

1.     香港英文考試的難度

2.     英文在香港的重要性

 

香港英文考試的難度

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香港,要在中學會考英文科課程乙要拿一個A並不是一件易事,而要在高級程度英語運用考試中拿A則更是千難萬難,非實力和運氣兼備不可。舉個例子,當年A-LevelUse of English paperCursory ReadingListening Test二卷。前者需要考生看幾篇合共幾千字的文章,再答一些長問題。由於文章太長,時間不夠,所以考生們往往「做吾切」。後者則需要考生聽幾篇長文章再回答長問題,難度同樣十分大。

 

香港考試局近年取消了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考試,取而代之的是DSE考試。在過去的三十年間,香港考試局為照顧學生的「需要」,不斷將考試難度調低,好讓學生們出來的成績不會太難看。例如在出卷方面,現在的文憑試已經沒有Cursory Reading,而Listening Test的內容也已經由讀文章變成讀對話,難度大大減低。我在前幾年做過大出版社的散工,接觸過那些mock papers,對現今的試卷淺了那麼多也感到震驚。

 

在我的年代,中學大致可分為名校,普通中學和學店。學店就不說了,但一般普通中學每年會考英文拿A的人數通常不會超過10人。而名校則剛剛相反,通常每年拿不到C或以上的不足10人。今天,在新的DSE制度下,理應等同於以前的中六,若拿它跟會考相比,實在不太合適。但以我接觸了英文幾十年的經驗,我覺得將DSE的評級降一級是對考生能力持平的判斷,例如5**應等於以前會考的B grade4分應等於以前會考的E grade,餘此類推!

 

英文在香港的重要性

第二件事我想說的是現今英語在香港的重要性。香港作為前英國的殖民地,很多人會直覺地以為縱使近年有普通話的崛起,英文仍然十分重要!我以前也是這樣想的,但據我近年觀察所得,我們都錯了!一個很好反映英文重要性的場合就是見工面試。三十年前,你去求職,除非是很小的公司或者是很低級的職位,否則他一定會問你幾句英文。較大型的公司,用英文問你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也並不罕見。但時移勢易,近年面試已經絕少用到英文。除非你要見的很大型的跨國公司,否則一些已經本地化的外資公司,華資公司或半政府機構,面試時基本會是全中文。

 

這個趨勢並不是近二年才有!追本朔源,其實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求職市場已經有一個轉變,就是要求applicants做筆試。這個做法的好處是interviewer既可測試求職者的英語水平及相關專業知識,又可不暴露自己的英文不足之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留意到求職市場近年再有新的變動。今天,你去求職,根本完全不會問你英文問題。

 

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很多時你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東家現在主要是看你有沒有做過同行或超大型公司,有的話他們直接會假設你的英文OK,畢竟現今的商業社會除了寫電郵外,用英文的機會實在不多。你只要識寫英文就可以了,沒人要求你寫得好,因為你老闆的英文很大機會比你更差。照這個趨勢,我預期香港的競爭力很快會被新加坡抛離,但仍不會輕易被其他中國大城市越過,極其量是跟北上廣深鬥過棋鼓相當。因為爛船都有三斤釘,畢竟現在每年還有很多海外的留學生回流香港的勞工市場。

 

姑勿論你是否同意我的說法,但這的確就是我近幾十年觀察所得。其實就算沒有上述二個趨勢,香港90-00這一代的英文水平遠不及50-60後也是必然的。你看林鄭,先不理她的管治水平如何,但她說英文流利已是公認的,也並不是任何新一代從政或從商的「土砲」可及。現今的香港,不但學生的英文差,老師的英文也差,打工的更差,已經走入一個無可挽救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