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封關是阻截第四波疫情的唯一方法

 

從十月開始,香港的疫情有死灰復燃之趨勢,那些豬頭專家立刻走出來說,第四波來了,香港應再收緊防疫措施!我想問,這樣有效嗎?那些所謂專家是不是低能的呀?

香港在過去一年為什麼會有暴亂?原因是絕大部份的人在思考時都是直線的,不會轉彎。黃絲見到警察打示威者,就說黑警。那我想問,你亞媽叫你幾次吾好再打機去食飯做功課,你吾聽她忍無可忍下打鑊你,那她是否黑家長?是否應該死全家?包括你?

同一道理,政府專家說要全民檢測,藍絲就舉腳贊成,全不思考成効成本如何。我說過很多次,這不是政治的考慮,而是不值得做。這二種人根本都有其本身問題。我現在來舉二個反證給大家去想一想:

1.     政府在九月上旬做檢測,結果我已在上文說過,顯示社區應該仍有過百名帶菌者,那為什麼九月下旬社區沒有爆發,而且個案愈來愈少?但到了十月長假期時,卻出現了小型爆發呢?

2.     你們有沒有留意,自七月初第三波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人死,但自踏入九月底之後卻再沒有人死,但明明在醫院危殆的還有至少十名病人,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疫情發生十個月,市面上有很多data,但我們的專家教授卻從不去做分析,他們最喜歡是做預言家。我不是什麼專家,但我看了大半年的資料,我認為上面二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經過幾次本地傳播之後,在沒有新動力令病毒變異下,在香港這個小地方,病毒會變得愈來愈弱,不成氣候,致死率亦會同時減低。

不過,如果這時你再放幾個在外國感染的新病人入香港,病毒得到催化,再行變異,威力又會再次加強。當然,這都只是我一個外行人的妄測,是否真的如此,還要等專家驗證過才知。但我的說法,相比起那些豬頭專家的,更能合理地解釋現今的情況。

當九月中完成檢測後,政府對是次檢測表示滿意,但在二星期後,立刻有小型爆發,那花了那5.3億元有什麼用,不如派給我這些失業人仕好過。當然,政府的專家就會說,因有3/4人沒有檢測,社區的傳播鏈還沒斷。那我的問題是,3/4人口,百多個帶菌者,為什麼九月沒有爆發,而且愈來愈少,但在十月又有小型爆發呢?原因只有一個,在九月尾關口走漏了一個病人!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件事,為什麼外來的人在海關做了檢測後,仍要回家檢疫14天。因為連那些衛生專家都知道,這些檢測,因為種種原因,並不十分準確。否則每個入境者只要確定是陰性,根本就無需要再行檢疫。這也是我反對全民檢測的主因之一。

另外,我上面提到,市面上有很多資料,但政府似乎無專人去做分析。舉一個例子,第三波疫情源於七月初,而南亞當地在六月時已有大爆發。資料顯示,全世界六月比五月的確診增幅是48.77%,而七月更達到59.5%,但香港政府在六月底仍未alert,加強入境管制,終致多了100個老人枉死。

現在警號又敲响了,九月時的世界平均確診是28.28萬,但在十月的頭十天平均數卻已達到32.77萬,增幅達15.9%,打破了之前幾個月increasing at a decreasing rate的規律,說明現在在外面流動的人感染率大增。奈何香港政府永遠只著重防內不防外,抱薪救火,加上檢測不準確,市民即使戴十個口罩也沒用。

唯今之計,要做的不是再去做檢測。你今天檢測完沒事,明天就有可能中招。我提議,除大陸和澳門人,加上運貨商外,政府應拒絕所有人暫時入境直至有疫苗可用(包括所有香港居民)。讓大陸人重新分批入境的理由是,在低風險的情況下,重新振興香港的經濟。這個月開始,廣東居民已可入境澳門,我相信這樣做並不會做成澳門的大爆發。

現在香港要做的是好好利用大陸成功打敗新冠肺炎這個機會,和大陸澳門形成一個bubble,情況跟NBADisney舉行季後賽一樣。我們做事要有彈性,不能像黃絲般整天說要封大陸關,也不能像香港的豬頭專家一樣完全不封關,一味依靠不準確的檢測,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醒目的政府

 

看新聞,本港今年第二季有1600間食肆結業,而剛過去的中秋節外出訂枱吃飯的人只有往年的二成,原因當然是四人限聚令的結果。究竟我們如何能夠在疫情之下保持經濟暢旺,這是一個似難實易的問題。

首先,我問問你,有沒有參加全民檢測?政府花了5.3億元,檢測了178萬人,找出42位帶病毒的人,這跟我當初的預測差不多,即確診率大約只有0.002%。那問題來了,全港23%的人都檢測了,有42位病人,那即是若全香港的人都去檢測,應該發現全港大約有182名病人在社區活動。現在抽出了42位,那理應還有140人在社區播毒啊!

如果你像七月初時,放140個帶病毒的人入香港,可以造成多少感染?我猜至少有十萬人!那我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自九月中到現在,本地每天都只有零星個案,有時甚至是零確診?香港的醫療專家如那些什麼「捉衣因」醫生可以答到我嗎?

問題二,在限聚令下,一家人外出吃飯只能以四人為限,所以今年中秋訂枱吃飯的人少了。但他們會不會不做節呢?當然不會。那怎辦,當然是在家裡吃唄,那他們在家吃感染的風險和在外面吃豈不是一樣,當然一樣。那我們為什麼不容許在中秋節那天取消限聚令,以換取飲食業界的生存空間?不知道,問政府的豬頭專家吧!

香港是一個美食地獄,我對本地的飲食業全無好感,又貴又難吃,一個求其識煑飯的人都走去創業,它們的滅亡是應該的。但在政府的立場上,是不是應該有更週全的政策去幫助業界渡過難關,而不是隨便妄信豬頭專家之言,一刀切地去施行限聚令呢?

我覺得與其說林鄭是一個「暗黃」,不如說此人太過珍惜香港在過去半個世紀所積累的各種名聲,什麼出入境自由,司法獨立,自由採訪等等。但卻因為政府和專家的無能,不肯封關(不是封大陸關,而是封南亞人關),令今次的所謂第三波疫情,多枉死了100人,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非常時期的確應用非常辦法啊!

Supper和Dinner的分別

有舊同事問起這二個字的分別,我覺得值得一寫,於是花了點時間寫成這篇短文。在一般香港人或中國人的認知中,一些有關用餐的英文字是這樣解釋的:

breakfast - 早餐
brunch - 早午餐
lunch - 午餐
(afternoon) tea - 下午茶
dinner - 晚餐
supper - 晚餐
那你就會問,既然dinner和supper都可解晚餐,那這二個字之間究竟有些什麼差別?一般而言,dinner是指一日的主餐,通常是晚餐,但在英美等地,特別是在英國北部或學校裏,有時也可指午餐。
相對來說,supper在英國指非正式,小型的晚餐,在美國這字的意思則跟dinner一樣,解晚餐。dinner和supper的另一分別是dinner通常比較正式,而supper則較為隨便,一般在家吃。所以你只會出外吃dinner,很少人會說出外吃supper。
在英式用法中,supper也可解睡前的宵夜,通常是輕食。另外,解作下午茶的tea,對英國的孩童而言也可指較早如下午五、六點時的晚餐。
e.g. We usually have tea at about 5.30 p.m. , then supper before we go to bed.(CALD)
順帶一提,吃午餐我們除了可用eat,have,get,grab等動詞外,我們也可說do lunch,指跟別人共晉午餐,這是個非正式用法。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在這些用餐的字眼前一般都不加冠詞,除非是專指某類餐,這時lunch或dinner前面會有修飾語界定。但有一個例外的情況就是當dinner解作一個正規、有慶祝意味的社交晚餐場合時,這時dinner是一個countable/singular noun,前面可以加上不定冠詞a或定冠詞the:
e.g. They held a dinner to celebrate his retirement. (C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