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為什麼香港學生的英文這麼差?


先來看一段英文:

Although it is not chosen to be one of the three electives in our school, we do try our best to provid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ies to expose to English drama, particularly in junior forms; we have arranged workshops conducted by expertise in this area and we have organised drama competitions in the last few years.

這段英文是一個老師在她自己的網誌中寫的一段說話。短短一篇六十字不到的文字中,便有五、六個語法錯誤。這些雖然不算是低級錯誤,但出現在一個英文老師身上便有點那個了。我們現在來看看他的問題出在o那:

1. 首先is not chosen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選擇應該已經做了,所以用過去式比較恰當。

2. provide是及物動詞,後面要有受詞,但若再有一個間接受詞,則必須要由一個介詞帶出,所以我們要說provide sb with sthprovide sth for sb;不能說provide sb sth。另外,要留意我們可以說provide sthprovide for sb(這時provide for變了一個動詞片語,解「供應某些人的生活所需」),但卻不能說provide sb

3. expose也是一個transitive verb,後面要有受詞/代名詞them

4. we have arranged這句前面最好改用句號,而不是用分號,因前面那部份已可獨立成句。若用分號,整段文字只有一句,會顯得過長。

5. 這個最離譜,expertise是解「專業知識或技能」,這裏應改用experts(專家)。

我的重點並不是她的文法錯誤,而是從這段文字中反映了一個甚麼現象。新高中裡的英文科「無喇喇」加了些文學元素進去,如dramashort story, poem & song,這應該是擬定課程的某些人仕夾硬將自己的文學愛好強加在別人頭上。可能有些人會說,你不選這類問題不就可以了唄,但問題是這些文學元素不單只反映在卷二,教科書中的卷一也有相關的問題。

從這位老師的網誌看,一些沒選擇這些文學性electives的學校也會花時間去搞些這類跟文學有關的活動,目的當然是希望提高學生對學英文的興趣。然而問題卻出來了,若學生壓根兒對學英文沒興趣,成績自然不好;就算有了興趣,也要有學的那個歩驟,現在妳不去正視問題,矯正錯誤,反而花時間去搞戲劇比賽,老師寫的英文已如是,試問(大部份)學生的英文又怎會好。我並不是反對這種文學活動,但我的觀感就像很多家長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未做好工課唔淮去玩!」學生連英文都未搞得掂,還說參加什麼英文話劇比賽?

最近在雅虎網誌看見一個讀語言學碩士的小朋友說,他的教授播放了一段錄影給他們看,裡面述說幾個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香港現在比以前更像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唔係呀化?),懂英文的人多了,學生們的英語水平不是退步了,而是比幾十年前更好云云。碩士生小朋友聽後覺得所言甚是,規勸大家不要不客觀地胡亂批評香港的不是(當然包括英語水平),香港其實已經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我們應要珍惜知足。聽著這番話,大家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呢?小朋友再解釋香港英語水平近年來差了只是大家的一種錯覺。跟首席講師的理論一樣,這錯覺是源於讀大學的學生多了之故,現在最好的學生肯定更勝以前。大家看完這番「高論」有些什麼感想?

我覺得這實在是大開眼界,看見這樣的postgraduate,我真替香港的教育界前景擔憂!我當然同意香港現今的學生中仍是有高手的,但若是兩代的精英相較,我仍是會較看好五、六十後那批的。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說香港學生英文水平下降是在說平均質素而言,這跟大學生數量的多寡沒有太大的關係。我認為這小朋友是「因幸福而天真」的絶佳寫照;有些人一生活在幸福中,以為事事都是美好的,就像以前中學教科書裡晉惠帝說的「何不食肉糜?」一樣。若社會上人人都是這樣的思維,我想就算是在民主制度下,情況也不堪設想,而我們現在的政府則最喜歡這種市民 – 永遠唱好香港!

回說他的論點,在我早前的網誌已有明白事理的網友指出「學生英文水平下降全因多了大學」實是謬論,亦有網友提醒我們雖然大學是多了,但人口也不在不斷地增長啊。其實碩士生小朋友若是一個好學生,他看到教授播放這段片,便應該反問教授該批學者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而不是毫不懷疑地全盤接受。我不知道這批學者做了些什麼empirical research,但我自己對此會抱一個非常懷疑的態度。

我來舉一個反證:我常說香港英文考試的深淺程度近年被嚴重調低了,三十年前的高考比現在難得多,大約有20%-30%的差別。若現今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真的是沒有退步或甚至是進步了,那中學會考英文科的及格率就應該是超過九成,但在現實中卻不是這樣,那就足以證明現今學生的英文是退步了。我是橫跨二代的人,看見我出自名校的侄兒那樣的英文仍能進港大就讀,實在十分感慨!很明顯,大學現今收生的標準是低了很多。前二天新聞報導就說教育學院有鑑於現今學生的英語水平不足,在未來的課程中會強制學生修讀英語及普通話課程,要考評及格後才可升班。雖然這是一個好的舉動,但我認為最終還是不會有很大成效的,因為現在的所謂教育工作者基本上都不懂如何去教英文。

另一方面,我經常在想,為什麼我們在葉劉,陳方安生,馮強等五十後的英文中很難發現文法錯誤,而現在的不單學生,連教師的英文都錯處連篇呢(明明二代人都有學文法「格」)?究其原因,我覺得是上一代人根底較好之故,他/她們縱然也有修讀文學,但在大學,甚至中學時代對文法已有較好的掌握,著重寫正確的英文,對英文錯誤敏感度也較強。相比起來,近三十年的英文參考書雖然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有心看的人甚少。加上社會物質豐富,誘惑多,學生們難以集中,讀書時大多都是「一知半解,得過且過」就算。有時間老師不去改善自己已經半桶水的文法,而是去搞些甚麼話劇唱詩去提高學生興趣。這樣一路下來,學生的英文焉能不破綻百出呢!

其實怎樣才算學好英文呢?在雅虎的另一個網誌中,我看到有英語老師說(由她教)二個月可以學有所成。我自己也是自學英文的,對這方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但我覺得要在二個月學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你有明師指導,即使你十分用功,即使你是絶頂聰明!我同意有師授當然比自修為好,但我想就算你完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我認為至少也要六個月至一年時間才能學成。我說的學成是,例如,在中學會考從E grade 跳升至A grade,在我眼中這還只是小成

結束這篇網誌前,我想再說一句話:怎麼才算學成英文,每人有不同的定義;我個人的觀感是要先學好基本文法,能寫流暢的文章,最後便是能說流利地道的口語。那學好基本的文法有什麼好處?我可以告訴你,唯一的好處是可以寫出比較正宗的英文,但這卻並不能保證你將來能憑它「揾到食」(看看大猩猩幾「折墮」就知)。所以正因為這個原因,現代人都不注重文法,他們追求的是「看得懂、聽得明」就算、多用深字成語,這是香港將來的學習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