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看看古德明一個超級離譜的解說:
問:牛津詞典網站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有以下例句:The Hong Kong dollar was yoked to the American dollar for
many years(港元多年受美元支配)。按港元至今仍與美元掛鈎,句子動詞為什麼用過去式?
答:說今天的事,這一句的was yoked宜改為has been yoked,但詞典編者或着眼未來,把今天的事當作已成過去,自無不可。
答:說今天的事,這一句的was yoked宜改為has been yoked,但詞典編者或着眼未來,把今天的事當作已成過去,自無不可。
我相信在香港,我是極少數、極少數覺得這解說有問題的人,九成以上的讀者都會看完就算!問題出在那裏?請問何謂「着眼未來」呀,老兄?在英文中,有一套基礎法則約束著各種英文用法,這套法則叫文法,我們不能隨意改動,而tense便是這法則的其中一環。但我們的古大師在近幾年來卻不停的將其改良、創新,變成另一套四不像法則,現姑且稱之為「古式英語」!要闡述這套法則,先看下面一段模擬對話:
老師:小明,我叫你寫一篇英文文章介紹香港戰後的經濟發展,為什麼你整篇文章的時態都用了將來式?
學生:老師,是咁的,因為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着眼過去,所以任何事在我眼中都是將來的事,就是這樣!
老師:這些東西是誰教你的?
學生:是我爸爸!
老師(暗道):妖,原來又係古大明條粉腸喺度亂噏無謂,&%*#@$!!!
我有時實在不得不佩服古大師,能想像出這樣的妙論,他這套用法基本上是無敵的。你寫了過去式就說著眼於未來,寫了現在式就說着眼於過去與將來之間,根本冇人可以吹得你脹!古大師為了學生的幸福真是苦心孤詣啊!
大家已看過古大師的獨家創見,現在不妨也看看大猩猩如何解答讀者的這個疑問。首先,我認為這句句子很有可能是美國人寫的,因為在英文文法中美式英語很多時會在應該用present perfect tense的時候用了simple past tense。前劍橋字典的編輯Kate Woodford就曾經說過以下這番說話: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American speakers of English use the present
perfect less than British speakers to talk about a past event with a present
result.
這說法分別在很多英文文法書都有提及過,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所以在英式英語中,讀者提問的這句是應該用上現在完成式的;原因有二:一是句子中用了for a period of time這類time expression,二是大家都知道聯繫滙率由過往都現在都在實施當中,所以用上present perfect tense當無異議!只不過,正如上面提及,一些美國人在這些情況下,是有機會用上過去式來代替,這是我要說第一點。
第二點是我現在用另一角度再次駁斥古大師的歪論。先看下面的一句例句:
e.g. Hong Kong's dollar has been yoked to
America's.
是不是覺得有點面熟?這句例句取材自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的網站,跟OALD的那句極其相似,只是少了for many years和動詞變成了present perfect tense。看見這句,不知古大師又認為作者在寫作時是着眼於什麼時候呢?古大師當然答不上來,因為換了是任何人用他那套理論都不能圓滿地解釋這現象。那便讓我來解給大家聽吧!
For many years(已經很多年了)這樣的time expression通常配present perfect tense,但現在删去了,理應可以轉為simple past tense,但為何在ODE的例句中卻又變了present prefect tense,前面不是前面說美國人較常用過去式嗎?要解釋這現象,我便不得不跟大家惡補一點編纂字典的常識。衆所週知,自從三十年前Cobuild的面世,字典中的例句已經由編者杜撰轉變為從現實世界各種文字媒體中提取,然後再儲存於語料庫中。到編纂字典時,lexicographers便從語料庫中抽取適合的句子並加以編輯以合己用。所以大家不難發現在某幾本字典中會出現一些極其相似的例句,因為這是詞典學家就其喜好所編輯而成的結果。
同理,上述那句有關聯繫滙率的例句,至少在廿年前便已收錄在牛津的語料庫中,因為在1998年出版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ODE的前身)便已在pp. 2143見到這例句。而因為OALD和ODE這兩本同屬牛津出版的英文字典是由兩組完全不同的編輯團隊主理,所以在內容方面有時會大異其趣(OALD6的主編是Sally Wehmeier,而ODE1的主編是Judy Pearsall),而在例句方面,字典的lexicographers有時會分別因應讀者的需要稍為修改一下那些例句。
一般而言,字典裡的句子在文法上都是正確的,但在字典光碟裡的附加例句卻並不一定。狐狸先生曾經告訴我他們會將這些例句原裝搬到字典中,不作任何修改,目的是要反映在現實世界中的英語運用情況。至於讀者提問的那句字典例句,我的猜想是這樣的,原句是出自一個美國人之手,動詞用了過去式,OALD的編輯為了保持作者原來的風格,並沒有對這點作出改動,當中並無文法錯誤,只有英式和美式英語的差異。相對來說,ODE的編輯從語料庫抽取這句例句出來後,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將句中的動詞改成符合英式文法的現在完成式。
嘗見論者謂,古大師偉大之處在於其多年來教授了無數英語知識給我們,縱或有錯,也不足以掩蓋其成就!對此說法,我的回應是,十多年前我那個PK老闆跟我說了一句我少有同意的話,他說:「你在老闆面前做對一百次他也不會讚美你,但做錯一次他卻會記在心中!」 現在我想問的是,古大師近年究竟錯了多少次?又錯得有多離譜?
個人認為,不能解釋讀者的疑問不是一個大問題,不懂不去答就是了。可惜古大師卻眼高手低,偏要想一個不是原因的原因來糊弄讀者,反正那些讀者也不會深究答案的真確性。曾經有教授認為古大師是位治學嚴謹的人,但觀乎他所教的東西,我敢客觀地說一句離「嚴謹」二字尚有一大段距離。他的解說不但經常語意不清,好像連基本中文也駕馭不了;而更有甚者,他還經常自創一些並不存在的荒謬學說,並以之當為金科玉律傳授給學生。
個人認為,不能解釋讀者的疑問不是一個大問題,不懂不去答就是了。可惜古大師卻眼高手低,偏要想一個不是原因的原因來糊弄讀者,反正那些讀者也不會深究答案的真確性。曾經有教授認為古大師是位治學嚴謹的人,但觀乎他所教的東西,我敢客觀地說一句離「嚴謹」二字尚有一大段距離。他的解說不但經常語意不清,好像連基本中文也駕馭不了;而更有甚者,他還經常自創一些並不存在的荒謬學說,並以之當為金科玉律傳授給學生。
另外,我最近還發現一點,古大師雖然目中無人,平時滔滔不絕的批評人家語言下流,但一遇上外國的語言專家(不論真假),便立刻縮龍成寸,不會探究人家所說的論點是否真實存在,往往只曉得避之則吉。早前的as soon as possible已是一例,今天的「着眼未來」則是另一例。這是一個嚴謹學者應有的治學態度嗎?我不敢說自己是做學問的人,但在研究任何學科的過程中,我從不以權威的說法為依歸,否則你永遠無法超越前人,只能做一個平庸的應聲蟲。就好像我經常讚許朗文字典,但我同時也會懷疑它的個別說法和指出其錯處。我在和狐狸先生討論英文時也常存有不同的見解,我不會因為他是地道的英國人便永遠認為對方是對的,不加駁斥!
記得三十年前張五常從美國回流香港時引入了一班可說是華盛頓大學學派的經濟學家進入港大。其中一個年輕博士來自加拿大的Simon Fraser University,他教的是Labour Economics,有一天上完課後聽見坐在前面的師姐說講師畫的圖錯了,師姐的同學便問她為什麼不當面指出鬼佬講師的錯處。師姐回答說:「他是博士,我們怎樣也要給他一點面子嘛!」這故事告訴我們,對方就算學歷比你高,地位比你尊,我們也不應對他所說的東西照單全收。現在混飯吃的教師太多,我們要細心分析其所教的東西,很多時想一想就能發現他其實在胡說八道,根本估都未必明!
本來昨天是在寫另一題材的,但寫下來卻是這篇先完成。接下來會繼續寫那篇未完的網誌,希望週中能完工,該文章會進一步剖析古大師和其他廢柴老師對香港青年的荼毒有多深。